在現代社會中,品牌扮演著一個重要且神秘的角色。然而,對於許多人來說,品牌的定義並不清晰,這使得我們對品牌產生了困惑。事實上,品牌不僅僅是一個產品、品質、服務或商標,它是領導者知行合一的副產物。品牌的形成與影響力源於國家的底蘊、企業的文化、創辦人的思維以及組織的共識。然而,這種因果關係常常被忽視,導致品牌的定義變得模糊不清。
在台灣,由於代工立國的歷史背景,我們一直將品牌與技術、專利、品質、忠誠、價格和服務聯繫在一起。這種觀念也影響了我們過去的教育模式,使得我們專注於培養I型專家和T型人才。然而,隨著企業競爭日益激烈,我們意識到跨領域的重要性,品牌成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。然而,我們對於品牌的理解仍然模糊不清,這就是為什麼品牌仍然是社會的一種玄學的原因。
然而,最近全球對於ESG(環境、社會和公司治理)議題的關注日益增加。這也成為了探討品牌的絕佳時機,因為ESG議題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的,並成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議題。大企業開始關注法規和科學是否符合要求和趨勢,而中小企業則尋求永續轉型的契機,並避免被淘汰。
在這背景下,台灣品牌永續藍圖學校成立,並提出了品牌永續定律(Brand Sustainalitity Principum)簡稱BSP,將品牌永續發展分為五個層次,以幫助企業建立可持續品牌,並實現商業成功和社會影響力的平衡。
首先,BSP定律的第一層次是「共識與目標」。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建立內部共識,確定品牌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。這需要包括企業的領導者、員工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,以確保品牌的價值觀得以一致且持久地傳遞。
第二層次是「創新與創造力」。這指的是企業需要不斷地創新,提供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,並在市場上保持領先地位。創新也應該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相一致,以確保品牌的一致性和可信度。
第三層次是「價值鏈整合」。這強調企業需要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到整個價值鏈中,從產品設計、生產、運輸、銷售到售後服務,並與供應鏈夥伴進行合作。透過價值鏈整合,企業可以減少資源浪費,提高效率,同時實現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。
第四層次是「透明度與溝通」。這要求企業在品牌建設過程中保持透明度,提供準確、及時的信息給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。透明度有助於建立信任,並促使消費者作出可持續的選擇。同時,企業應該積極與利益相關者溝通,聆聽他們的需求和關切,並作出回應。
最後,第五層次是「持續改善與影響力」。這表示企業應該不斷追求卓越,並以持續改進的精神來推動品牌的發展。同時,企業應該擔起社會責任,以其影響力推動社會和環境的改善。這可以通過支持社會和環境專案、推動公益活動、培育人才和知識共享來實現。
品牌永續定律(BSP)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,幫助企業在品牌建設中融入永續發展的理念。透過共識與目標的建立,企業可以確定核心價值觀並獲得利益相關者的支持。
透過創新與創造力,企業可以提供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,並在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。價值鏈整合則確保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整個企業運營過程,最大程度地減少資源浪費。透明度與溝通則建立了企業與消費者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任關係,促使消費者作出可持續的選擇。最後,持續改善與影響力使企業能夠不斷追求卓越,同時承擔社會責任,為社會和環境帶來正向影響。
品牌永續定律的引入不僅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,還將品牌建設從玄學轉變為可操作的實踐。這將有助於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,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成功。透過品牌的科學與玄學相結合,我們可以為未來打造一個可持續、倫理和有意義的商業世界。
隨著品牌永續定律的應用,我們有機會見證企業的轉型和社會的進步。品牌不再僅僅是一個名字或商標,而是一個實現商業成功和社會影響力的力量。讓我們共同致力於在品牌建設中採取永續的做法,為我們的社會和環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。
歡迎加入BSP藍圖學校的行列!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view/zhongdao